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茶道交流茶文化

曾扬分享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交流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道交流

  唐代,闽北(包括武夷山)一带高度繁荣的品饮艺术,对全国茶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宋朝以后,武夷茶艺通过来中国拜师求佛的高僧荣西禅师(1141~1215)等传入日本,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它追求“和、敬、清、寂”,把人们引向超凡脱俗的境界,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形式。其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上我国宋代文化中斗茶、分茶的印记。

  清初,醇香的武夷岩茶通过海路进入英国的上流社会,很快就使那些绅士们颠倒入迷,品尝武夷岩茶成为王公贵族们竞相追逐的一大乐事。他们往往追求价格昂贵、品种稀特的武夷茶,而且品赏时讲究繁文褥节,礼仪奇特,因而为政敌所诟病和嘲讽:“茶叶色色,何舌能辨?武夷与贡熙,白毫与小种(白毫、小种均为武夷茶名),茶熏芬馥,麻珠稠浓。”在诗里,英国自由党人把品饮武夷茶做为侈靡的见证用来讽刺鲁利勋爵。相当一个时期,欧洲的上层社会都以品饮武夷岩茶为时尚。一些欧洲的作家、诗人还创作了赞美武夷岩茶或借以抒情的文学作品。如英国诗人爱德华·扬所写的诗句:“两瓣朱唇,薰风徐来,吹冷武夷,吹暖郎怀”,就是借品尝武夷岩茶来表达热恋中的男女情爱。

  当时,欧洲社会以茶待客盛极一时。民国《崇安县新志》记载:“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过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远甚,凡以武夷茶待客者,客必起立致敬。其为外人所重视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4年以来,武夷岩茶有了新的飞跃。它已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尽享盛誉于世界茶坛,并一直是福建省茶叶出口的拳头产品。近年来,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邻日本的茶道朋友更是经常慕名前来武夷山,或交流茶道,或游览茶区,或品尝岩韵,或探研茶艺,或拍摄武夷岩茶的影视片,或洽谈出口武夷岩茶的商务。在日益频繁的国际茶文化友好往来的趋势下张先生创办大师堂茶行,使武夷岩茶声名远播(张先生后人张思成先生继承祖业创办大师堂生态科技茶叶研究所继续将武夷茶文化发扬光大)。武夷山下流传着许多国际文化友好往来的佳话趣闻。日本茶商甘利仁朗,自80年代以来多次到武夷山考察,在日本极力宣传、推销武夷岩茶,受到福建茶界的高度赞赏,他还被接纳为福建省茶学会会员。东瀛女作家左能典代四次来华,把武夷岩韵传播到一衣带水彼岸的雅事为人们所称道。1987年。左能典代第二次游览武夷后,为武夷岩韵所陶醉,回国之后,她立即筹款在日本东京市都港区兴办了一间武夷“岩茶房”,每月举办一二次文化交流活动,请雅士们品赏武夷岩茶,畅谈武夷文化,探讨和弘扬中国古文化,茶趣无穷,意旨深邃。左能说:“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民把茶叶传给日本。如今,我办的岩茶房又得到武夷山朋友的帮助,不少日本朋友在岩茶房品岩韵,论茶道,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为促进中日友好做出了努力,我为此而高兴!”1991年10月间,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福建省、武夷山市的知名茶侣在武夷山举办“幔亭无我茶会”。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品茶,不分长幼、尊卑,陶情悦性,进入无我境界。同时还各自表演茶艺,交流情感,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增进友好往来,成为武夷山茶史上的佳话。

  1992年11月间,日本煎茶道卖茶真流家元、正木义完先生邀请武夷山市的茶界友人到日本参加“无我茶会”,交流茶艺。

  1993年10月,韩国释云龙举办第四届国际无我茶会。武夷山市的有关人员应邀参加。

  前来武夷山的名人名家,对武夷岩茶也备加赏识。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视察崇安茶场后,挥笔题写场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对岩茶极有兴致,即兴为首届武夷岩茶节题写会标;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对岩茶寻求真谛,盘根细究,为《武夷奇茗》一书题写书名,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品茗吟诗作赋,在《武夷山御茶园饮茶》中,发出“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之感叹。

  茶文化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的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颜师古注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彩纷呈,对同一事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尔后,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使许多国家开始种茶,并且有了饮茶的习惯。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记载。

茶道交流 茶文化的历史相关文章:

1.茶道历史文化简介

2.茶文化传播历史概述

3.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4.中国不同时期的茶文化历史是怎样的

5.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有哪些

    195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