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饲养>

河豚室内越冬的方法是怎样的

曹欣分享

  室内越冬是利用沿海育苗场冬季闲置设施进行越冬的一种方法。河豚用这种方式越冬成本较高,操作管理比较复杂,但安全可靠。今天学习啦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河豚室内越冬的方法。

  河豚室内越冬:检修和消毒

  多数育苗室在春、夏季育苗工作结束后就闲置,因此,在河豚越冬前应首先检查设施状况,如水泵阀门及进排水系统是否畅通完好,池子是否能用,门、窗及屋顶能否封严。越冬前后应对整个进水系统的池子、管道进行消毒,用浓度为30 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经过整个进水管道系统后用水桶均匀泼洒育苗池的池壁、池底及走道等处。然后关闭管道阀门及越冬室,两天后将漂白粉溶液放掉,经冲洗后加水,准备河豚越冬时使用。

  河豚室内越冬:鱼的准备

  越冬河豚主要是室外池塘或网箱养殖的大规格河豚鱼种或未达到商品规格的成鱼。河豚入池不应过早,也不宜过晚,过早入池,会加大管理费用;入池过晚,鱼易形成冻伤,且拉网操作及运输都不方便,受伤后恢复也较慢。据近年的经验,一般水温降至12 ℃ ~15℃ 时便可拉网,起捕入池越冬。因为河豚有自相残食的习性,所以入池时应进行规格分选。让各越冬池的河豚规格尽量整齐。河豚室内越冬密度因越冬条件、鱼体大小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换水条件较好,有充足设备的池子,每立方米水体越冬密度为5~7 千克。

  河豚室内越冬:日常管理

  水温控制

  在河豚越冬过程中,应经常监测水温的变化,注意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保证升温设备能按时运转。当室内水温低于10 ℃ 时,应采取升温措施,提高水温至12 ℃ 左右,并控制水温波动在1 ℃~2 ℃ 范围内。

  饵料投喂

  河豚入池后水温在12 ℃~15 ℃ 时仍具有一定的摄食能力,仍应定时投喂。进池初期应诱食,使河豚形成在一定地点范围内摄食的习惯。饵料种类在不同养殖单位差异较大,有的单位仍以冰冻鲜杂鱼为主,投喂前先将杂鱼冲洗干净,切成合适的碎块后再投喂。也有的养殖单位投喂湿颗粒饵料,湿颗粒饵料应现做现喂,日投喂量为体重的0 . 5 %~3% ,掌握多食多投、少食少投、不食不投的原则,每天视食量决定投喂次数1~2 次。一般水温10 ℃ 时河豚食量明显下降,8 ℃ 时基本不再摄食,这时便可停止投饵。投饵时应细心,尽量让鱼吃尽,在投饵结束后应及时捞出残饵,以防水质恶化。在饵料中应加入少量维生素E 、维生素C ,防止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水质管理

  越冬用水最好使用沙滤水或消毒处理水。在高密度越冬情况下,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而水质的好坏除了水源的水质状况外,主要是由换(流)水量和充气量决定的。换(流)水量的大小又与水温及鱼的摄食状况有关。当水温较高,河豚尚能摄食需要投饵时,日换水量一般应达50 %左右,且连续充气;而当水温较低,河豚已停止摄食不需要投饵时,日换水量可减少到10 %~30 % ,间断性充气,每小时充气30 分钟,停气30 分钟。每天下班前应加强检查,防止停气缺氧死鱼。应及时清除越冬池中的粪便、残饵及水表被膜,食台附近应在投饵后1 小时吸污一遍,将污物排到池外,以保持良好水质。近年新建的工厂化养鱼池,在进、排水时便能将污物自动排到池外,一般不需吸污,但大块残饵和水表被膜需捞到池外,防止污物污染水质。

  河豚室内越冬:降低成本

  降低越冬成本主要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鱼体死亡、提高成活率诸方面考虑,具体为降低热能、电能用量,降低淡、海水用量,提高越冬鱼的成活率等。

  (一)降低热能消耗量

  可利用工厂余热、电厂冷却水、地热水等热资源,减少养殖单位的热能投入。加强保温措施,减少越冬池的热能散失,控制越冬水温在12 ℃ 左右。这样可减少热能消耗,提高成活率。

  (二)降低电能使用量

  由于水池中溶氧可达6 毫克/升,但河豚在溶氧3 毫克/升时仍正常摄食和游动,无缺氧征兆。因而,可以通过监控测定溶解氧,调整充气和停气的时间比例,节约电能的使用。红鳍东方鲀在室内越冬时,可以采取充氧1 小时、停气3 小时的间断充气方法,使鱼种既安全越冬又节省充气用电量的3 /4。另外,减少倒池次数和换水量,也可减少用电量。

  (三)降低用水量

  一般1 个月倒池1 次。倒池时最好邻池相倒,可利用原池上层1/3~1/2的水,虹吸到消毒好的池子,即可开始倒池,然后调整盐度和水温,达到倒池清污换水又不影响鱼正常摄食的目的。一般每天吸污1~2 次,将粪便、残饵等污染水体的物质吸到池外,减少水体污染,同时每周换水(补水)1 次,换水量为1 / 5~1 / 4 ,这样可以延长换水周期,节省电源和用水量。

  (四)降低海水和盐卤用量

  由于河豚适盐范围广,红鳍东方鲀为5‰~35‰,暗纹东方鲀为O‰~20‰,在鱼种适应越冬环境后,可结合换水,每次降低盐度5‰左右,使之过渡到8‰左右(红鳍东方鲀),这样就可以降低海水和盐卤用量。同时,倒池换水周期的延长,次数的减少,也可达到降低海水和盐卤用量的目的。

  (五)减少发病死亡,提高成活率

  越冬期内每月应进行一次药物的预防处理,防止疾病发生,发现病鱼则及时捞出隔离治疗。在温度、盐度、密度、水质、溶氧等方面,营造一个比较适宜河豚越冬的环境,减少发病死亡,让河豚健康正常越冬。降低成本的关键是保证成活率,应在保证越冬成功的前提下进行。

  河豚室内越冬:鱼病防治

  河豚室内越冬容易发生疾病,导致成活率下降,因而越冬期间的鱼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鱼种入池时应进行1 次药浴,清除体表寄生虫,防止受伤个体感染细菌或水霉菌。在越冬期间,一般每10~15天使用抗菌素类药物进行1~3 次体表消毒,亦可每隔15~20 天连续投喂抗菌素药饵5 天。对已患病的鱼最好及时捞出,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鱼病蔓延。越冬期间应经常观察鱼的活动状况、体色变化、鳍是否完好、体表鳃部是否有寄生虫等,争取早发现鱼病并及时治疗。

  室内越冬便于条件控制,可不受地域、冬季气候条件约束,因而是南北方皆宜的越冬方法。但是由于越冬成本高,制约了它在养殖上的推广,只能在条件具备的地方使用。

    68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