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饲养>

不同季节蜈蚣的饲养管理方法有哪些

曹欣分享

  人工饲养蜈蚣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科学饲养管理,根据季节变化和蜈蚣个体发育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不能一成不变。今天学习啦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讲不同季节蜈蚣的饲养管理方法。

  春季蜈蚣的饲养管理

  蜈蚣在室温15℃时,夜里出来寻食的还不多,此时可以不给饲料或少给饲料,可以不给水。但是到清明以后,气温超过15℃,能出来活动的蜈蚣数量可以达到30%左右,这时可以给一些容易消化的饲料。如煮熟的胡萝卜、肉末、青菜等。水槽里添满水,同时给池子里的瓦片上洒少量的水,补充潮气。

  洒水应在风和日暖的中午或晚上。增加环境潮湿度,使蜈蚣冬眠苏醒后很快恢复身体的水分含量,尽快进入正常生理代谢状态。

  清明至小满,是蜈蚣复苏后身体恢复的一个时期,随着复苏后时间的增加,饲料量也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随着气温升高,活动量增加、消化能力增强,食量大大增加。此时如果饲料供应不足,势必导致蜈蚣体质恢复缓慢,体质变弱,由此可以导致生病死亡。活下来的因体质差,产卵推迟、所产的卵孵化率低,孵出的幼蜈蚣成活率也低。

  另外,这时的湿度应在50%~60%,随着温度的升高,小满后湿度可增加到75%~80%。

  夏季蜈蚣的饲养管理

  4月底至5月初天气已经变暖,蜈蚣出来活动的数量剧增,活动量也越来越大。环境温度达到25℃时,蜈蚣进入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时期。成年雌蜈蚣已进入产卵前的身体复壮阶段。此时应将前1年繁殖的幼小蜈蚣与成年蜈蚣分开饲养。

  虽然前1年繁殖的蜈蚣和成年蜈蚣都需要加强营养,但分开饲养对成年蜈蚣产卵、抱卵孵化还是有好处的:

  第一是分开饲养,对成年蜈蚣按其需要增加饲料量、增加湿度,保证其营养和生理需要;第二是分开饲养,可以在产卵、抱卵孵化时避免幼小蜈蚣的干扰。除保证饲料充足外,在气温升高时,池子内的水槽或水盘内应保证有充足的清洁饮水,使蜈蚣随渴随饮。否则会由于体内水分缺乏而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

  在这一段时间里,供给蜈蚣的饲料以蛋白质为主,并补充维生素含量较高的蔬菜,以保证成年雌体卵子发育时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健康的成年雌体所产的卵孵化率高,孵出的幼小蜈蚣比较健康、成活率高。

  进入产卵期,要注意对成年雌体的饲养管理。

  这时,经过抱卵孵化的雌蜈蚣比较瘦,应把它们捡出去单独饲养,供给其营养丰富而且供给量充足的饲料,保证它们得到充足的养料、尽快恢复体质。

  在夏季经常有阴雨天气,空气湿度较大,这时不要在室内或池子内洒水,自然湿度就能保持75%~80%。若湿度过大,应在饲养池上架设15瓦的灯泡以提高温度、驱除潮气。夏季阴雨天,蜈蚣活动特别活跃,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窗纱是否完好,如发现有破损处,应及时修补,以防止蜈蚣逃跑或天敌入侵。大暑后进入每年的炎热天气,持续高温,有时出现暴风雨天气,管理人员要勤检查有无被风吹坏的窗纱盖,特别是暴风雨来临时,要及时赶到饲养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秋季蜈蚣的饲养管理

  立秋后天气转为凉爽,白天和晚上温差加大,这时蜈蚣进入了交配期,饲养管理也十分重要。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由立秋到处暑的管理:

  这一段时间气温还比较高,这时成年蜈蚣处在交配阶段。有的蜈蚣经过2个月抱卵孵化体质消耗还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这时供给的饲料要营养丰富、数量要充足。即要供给蝇蛆、黄粉虫、黑粉虫、蚯蚓等活的饲料虫,或肉末、蛹等饲料。如这时的饲料供给不足,或营养不丰富,体质恢复缓慢,影响下一时期体内营养贮备,对越冬造成不良影响。

  由处暑到秋分的管理:

  这一时期可能出现秋雨连绵,空气湿度大、造成连续低温。饲养中,由于天气阴冷,影响蜈蚣正常的生长发育。解决的办法是在池内撒一些干土、帮助吸潮,降低池内湿度。由于空气湿度大,饲养池绝对不能再洒水,尽量使饲养池内通风良好。

  秋分以后的管理:

  秋分后蜈蚣体内的水分减少,在生理上进入冬眠前的准备阶段,这时应将水沟内的水分放掉,只供食不供水。蜈蚣是变温动物,体内水分大时,贮存营养物质的量就减少,这样经过冬眠后体内物质不仅消耗大,第2年体质较弱,而且不利于冬季抗御寒冷。所以,在停止饮水以后还要加大饲料的投喂量,为冬眠前体内贮存营养物质奠定基础。

  当年孵出的幼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也是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管理不善,体内没有贮备足够的营养物质,经过冬眠又消耗了体内的一部分物质,到了第2年春季,体质恢复比较缓慢,容易造成死亡。

  幼小蜈蚣在出壳后15天内,是在雌体怀抱中,靠消耗胚胎发育时期没有吸收完而被包在体内的一部分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和生长的。不要让幼蜈蚣过早地离开母体,否则会因离开母体后对环境不适应而死亡。幼小的蜈蚣离开母体后,在饲料供给方面要选择适口性强、易消化的牛奶和葡萄糖。待有了吃食能力后要供给蝇蛆、黄粉虫、黑粉虫、小蚯蚓、鼠妇等。

  幼蜈蚣第1次蜕皮后身体处在柔软状态,不能爬或爬行缓慢并有腥味,这时最容易引起蚂蚁等敌害的伤害,这时在饲养池内喷些醋或酒,这些腥味会大大减弱,就不会引起敌害对其伤害。

  冬季蜈蚣的饲养管理

  霜降前后,每天最低气温下降至1.2℃以下,蜈蚣开始逐步向深层移动,活动减少,食量减少,逐渐进入冬眠状态。这时的管理主要是防寒、防鼠工作。

  冬眠的温度是:

  南方8℃左右,北方在2℃左右,这时蜈蚣要蛰人土深10~15厘米的地方不吃不动。

  防寒保温的方法是:

  在饲养池的瓦片上撒一层4~8厘米厚的细而松的土。必要时应在覆盖土内加入一些稻糠或麸皮,以增加蓬松性,保温性能也好。随着天气的日渐寒冷还可以在饲养池或饲养缸上加盖草帘、饲养室也要做好防风保暖工作,保证室温和池内温度不低于2℃。有条件的,在饲养池周围堆移一些锯末、麦糠、稻壳等,可以起保温作用。

  如果饲养池是设在遮荫棚下的,没有大棚挡风墙的,可以砌上临时墙保温,或用塑料薄膜遮起来,第2年春暖花开后再拆除。

  整个冬眠期饲养池每半月要通风1次,通风工作应在风和日暖的中午进行,通风时要揭开草帘和纱网盖,通风换气1~2小时。同时检查纱网盖是否破损,若发现有破损的地方,首先检查有无老鼠钻进瓦片的迹象,如有钻进老鼠的迹象,应及时清理、捕鼠,然后修理好破损的网盖,防止老鼠再进入。

    63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