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饲养>

孔雀鱼的繁殖方法

思行分享

  孔雀鱼是种极具观赏价值的鱼的种类,你对于孔雀鱼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孔雀鱼的繁殖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繁殖孔雀鱼方法

  一、亲鱼的选购

  选择雄鱼时,应选择体色鲜艳,体型健壮,尾柄肥大,会来回地追逐雌鱼的雄 鱼。选择雌鱼,则要注重尾鳍的形态、颜色等,均能表现其品种应有的特征。最好是已产下一次仔鱼的雌鱼 ,其腹部膨松,色暗,最为理想。

  二、亲鱼的繁殖

  雌鱼体内受精的卵成熟后,腹部会鼓起 ,下腹部会膨胀变黑,这就是所说的“妊娠状态”。当雌鱼在水族箱旁边上下游来游去,有异常行动出现时 ,则是将产仔的前兆。这时,常可以看到雌鱼的下腹部内有稚鱼的容姿及其大眼睛。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将 雄鱼分开饲养,以免受到雄鱼的追逐干扰而消耗体力。确认雌鱼受精后,将雄鱼分离另外饲养,产仔期接近 时,再把雌鱼放入产卵专用的水族箱或产卵箱内。健康的雌鱼约21~25天为一个繁殖循环期,初产时约10尾 左右,第二次约20~30尾,第三次约30~50尾,也有一次能产下将近100尾的雌鱼。产仔特用的水族箱或产仔 箱,内部应种满水草,营造出让雌鱼产仔的有利环境。繁盛的水草是稚鱼最佳的隐藏之所,避免雌鱼不小心 吃掉仔鱼。产仔箱以预产期的前一天放入最为宜,完成产仔后应立刻将母鱼捞出,以保持充中的空间。产仔 结束后,要让母鱼在别的水族箱中充分休养,并慎重地考虑是否让雌鱼再度产仔,以免水族箱鱼数过量,不 便管理。

  孔雀鱼的介绍

  孔雀鱼学名Poecilia reticulata为原产于南美洲水域的小型卵胎生将鱼类,最大体型约仅6公分,体型虽小,色彩却是千变万化。孔雀鱼一直都是饲养喜心中的一块块宝,造物喜不仅赋与孔雀鱼旺盛的生命力,还让他们拥有艳丽的色彩及迷人的体态,而牠们在遗传基因上扑塑迷离的变化,更是玩家致力解开的谜题,也因此更增添了孔雀鱼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孔雀鱼,卵胎生将鱼的代表,由于周期性的生产力,使得牠赢得「百万鱼」的封号,也因此常是初饲养观赏鱼者家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鱼以东南亚进口及国内南部生产为主,两者的共通特性是对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采室外培育的方式,因此充分受到阳光的洗礼,所以色泽显得特别灿烂。起初孔雀鱼虽为各界所接受,但落得和其它鱼种混养及廉价易阵亡的悲惨印象,因此国内观赏鱼的发展虽有数十年的历史,而孔雀鱼却得数十年如一日,毫无进展可言。这期间虽然有数波推展孔雀鱼的动作,但始终因天时地利种种条件不配合而无疾而终。主要是国内观赏鱼界数十年来的高度开发,至今已进入瓶颈,因此在这波倡导活动之下终于获得各方的响应,让孔雀鱼在观赏鱼界中建立一个新的领域。孔雀鱼往往是初学入门者第一次饲养的鱼种,却也常常是养鱼数十年者重拾的鱼种,此现象正巧说明了孔雀鱼易懂难精的特性,无怪乎能让人如此的着迷,愿意摒弃所有的鱼种只留孔雀鱼。

  孔雀鱼病治疗经验

  一、扫把式烂尾:大多从尾巴梢的中部开始溃烂,迅速蔓延至尾基部,膜质完全烂掉,只剩尾骨,看起来似扫把状,尾鳍两侧发病晚于中部,有时背鳍也会发病,晚期可从尾鳍蔓延至尾柄。

  此病发展极为迅速,如治疗稍晚即会死亡。治疗用海宝牌“鱼勇”,按照说明下药,严禁过量,早期病症治愈率很高,晚期则基本无效。

  二、松鳞病:以前孔雀患此病都是诊断为绝症的,最近治疗成功两例。也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病特征是鳞片竖起呈松开状,病鱼不会马上死掉,但患病面积会渐渐扩大至全身,最后衰竭死亡。

  药物使用日本黄粉,计量加大到说明的3倍,并加海盐(作用是消肿),结合打氧,治疗期约20天左右。

  治疗应在发病早期,全身松鳞后若食欲尚好,也有治愈希望,若没有食欲,则不可治。

  三、烫尾:孔雀尾梢部出现似被烫过的红褐色边缘或斑点,次日或几日后红边渐渐消失,原红色部分腐烂掉了,之后还会在新的尾梢上再次出现红边,并每次都有增大。患此病鱼只短时间内不致死,但鱼只尾部出现下垂、摆动异常、食欲减退、不追鱼,后来还可以发展到身上,出现一些隆起的灰白色病斑,日久则病重死亡。此病常见,并在成年(尾大)的雄鱼和燕尾的雌鱼间易于传播。

  治疗使用日本黄粉,治疗期要20多天,若鱼只一半以上的尾梢都有红边,则要每日使用“鱼勇”药液直接患处涂抹一次,涂完之后再放入黄粉水体中饲养,效果很好。对于鱼龄超老的雄鱼则很难治愈。

  我用此方法已治愈多例烫尾病。以前看到过用海盐治疗此病的说法,经试验感觉基本无效。

  四、突眼病:

  突眼病也是较难治疗的疾病,鱼只不会很快死亡,但大大影响观赏效果,我采用和治疗立鳞病相同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五、棉口病:我的做法是用大量黄粉药浴,并加粗盐,打氧,在二三天内应可治愈。(alfredxu发表)

  六、缩尾与针尾病

  看到近期论坛上询问针尾的较多,在此一并回答了:

  现象:孔雀鱼尾鳍夹角明显变小,严重时缩成一锥形,鱼只不断地摇动身体,喜聚集于水面或水底的角落,病鱼不会很快死掉,但影响摄食及发育。

  病因:鱼缸水体狭小、鱼只拥挤,残饵较多,换水不勤,因而大量滋生水霉菌致病。

  易感鱼龄:10日龄内的鱼苗、一~二个月大小的分缸鱼。成鱼较少感染。

  治疗:用海宝牌水霉净,按照说明下药。或用海盐治疗,全缸泼洒饱和盐水(每升饲养水加一毫升饱和盐水。提高水温到28~30度。如有必要还可以下黄粉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需要补充的是,除了水霉感染,还有几种细菌感染也可造成夹尾:

  1、粘连:尾部夹角缩小,摆动异常,整个尾巴似被涂上了一层浆糊然后晾干的样子,除了打不开,还变得较“硬”,部分鱼很快趋于衰竭,出现头向上尾向下竖立水中、缓慢下沉的状态,这是一种细菌病,应使用治疗细菌病的药物治疗。

  2、尾鳍边缘溶化:尾鳍边缘似被开水烫过、溶解、边缘膨起松开,呈乳白色,患该病的孔雀也会出现夹尾和轻微的摇动身体,容易和水霉病混淆,不同的是摇动的程度轻许多。此病也应使用细菌药治疗。

  3、混合感染:是指细菌病和水霉病混合感染,此时仅按照治疗水霉病的方法治疗,不见效果,甚至还会更加严重,所以正确诊断也很重要,混合感染可采用混合药物治疗。

  看了“孔雀鱼的繁殖方法”的人还看了:

1.孔雀鱼如何交配

2.如何饲养孔雀鱼

3.孔雀鱼的生长繁殖环境

4.孔雀的繁育技术介绍

5.孔雀鱼怎么养才不容易死

    151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