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饲养>

鹅在旱地怎样养殖_旱地养鹅的技术

思行分享

  是在旱地养鹅是一种养鹅方式,在旱地怎样养鹅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旱地养鹅的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旱地养鹅的技术

  (一) 雏鹅舍的准备

  1. 清洁和消毒。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房屋作为育雏室。将雏鹅舍的地面、墙壁、门、窗等处打扫干净,用热石灰水粉刷墙壁,把洗净的用具放入育雏室,用0.2%的百毒杀喷洒1次后,再按每立方米容积福尔马林液30毫升加15克高锰酸钾混合,关好门窗密闭后熏蒸24小时以上。

  2. 垫料及保温。进鹅苗前2天,在鹅舍铺好细木刨花、碎新鲜稻草等垫料。准备好250瓦的红外线灯、煤炉等取暖设备,并检查舍内有无贼风进口,在墙壁上安装抽风机以便换气。

  3. 备好水盘、料盘。水盘和料盘按5羽雏鹅配1个均匀摆放,调好高度。

  4. 调节温度。在雏鹅进舍前几小时,预开取暖设施,使地面与雏鹅背部等高处的温度达28~30℃,并保持恒温。

  (二) 雏鹅的饲养管理

  1. 育雏密度及湿度。为有效利用鹅舍设施,一般雏鹅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25只,最好用高为35厘米的围栏将雏鹅分群,舍内湿度控制在60%~65%,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雏鹅的体质下降,影响生长,所以应勤添垫草,换气排湿,降低湿度。

  2. 挑选雏鹅。挑选健壮的鹅苗,健鹅苗的特征是卵黄吸收好,脐部收缩完全,腹部松软,腿部粗壮有力,体重适中,精神活泼,眼睛有神,用力一抓感到其挣扎有力,有弹性。如发现卵黄吸收不完全,可用25瓦灯泡放在雏鹅腹部烘5~10分钟,促进卵黄吸收。

  3. 雏鹅的饮水和开食。水盘中备好2%的葡萄糖水,0.03%高锰酸钾水溶液和复合维生素水溶液,为缓解运输过程中带来的应激,可在水中加入抗菌素、恩诺沙星等。鹅苗进舍后,1~2小时内应先饮水,身体弱不会饮水的,应人工驯饮;2小时后,把准备好的小鹅专用饲料、切碎的嫩黑麦草、苦荬菜放入料槽,任其采食,对个别不会食料的雏鹅,人工驯食1~2次。

  4. 饲喂方法。雏鹅的消化系统发育未完全,体积较小,雏鹅从食入到排出经过消化道的时间为2小时左右。因此饲喂雏鹅要做到少食多餐。1周龄前,每天可喂8~10次,其中2~3次在晚上喂,这是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关键;2周龄时每天可喂6~8次,其中晚上一定要喂1~2次;3周龄起鹅舍内放入砂盘,保健砂砾以绿豆大小为宜。

  5. 饲料和牧草。根据雏鹅的生理特点,应选用优质小鹅专用饲料(特殊情况下可用小鸡料代替),这样不仅可以满足雏鹅的生长需要,而且可以提高育雏成活率,从而增加养鹅的经济效益。牧草可选用嫩黑麦草、苦荬菜等多汁青绿饲料,切碎后与精料拌和饲喂,供雏鹅自由采食,育雏期精料和牧草的比例为1 2。

  6. 光照和温度。观察雏鹅的叫声和在舍内分布情况,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当调整温度和光照。1周龄前要保持全天光照,舍温28~30℃;2周龄保持晚间光照,舍温24~28℃,以后逐步调低舍温;4周龄前舍温保持在20℃以上,晚上喂料时使用灯光照明。

  7. 分群、卫生及通风。随着鹅体的长大,1周龄后每平方米养雏鹅20只,2周龄后每平方米养雏鹅15只,随后视天气情况,如果适宜可大圈饲养,但每群最好不超过200只。雏鹅在生长过程中,每天从身上抖落的皮屑、羽毛较多,可在每天中午温度较高时抽风换气,没有条件的可短时间开窗开门换气。勤扫栏舍,清除粪便,勤换垫料,保证舍内空气新鲜,同时搞好环境清洁卫生。

  8. 定期消毒育雏舍。每天打扫鹅舍,经常清洗饲料槽、水槽,每隔5~7天用0.2%的百毒杀喷洒1次。

  9. 严格执行免疫计划。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免疫程序,及时、正确地进行免疫,加强雏鹅对疫病的抵抗力。

  (三) 生长鹅的饲养

  1. 鹅生长至4~10周龄,应离开育雏舍,转入生长鹅舍。

  2. 一般每日饲喂4~5次,其中晚上加喂1次。喂料时可把牧草切碎和精料拌和后放在食槽内,精料和牧草的比例为1 4,精料可用自配料,其配方(%)为:玉米粉粒45,米糠15,麸皮10,豆粕22,鱼粉4,骨粉 1. 5,贝壳粉1.6,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添加剂0.5,食盐0.4。

  3. 配合料用量应随着饲养日龄逐日增加,牧草可切成1~2厘米长喂鹅。如果没有水上运动场,饮水器内要不断清水,每天清洗2次。生长鹅舍每天打扫1次,勤换垫草,遇晴天,可在运动场上加喂牧草,吃完了就添加,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安全,让鹅充分生长。

  4. 适当调整鹅群,将体弱幼小的鹅集中在一起,单独特殊照顾饲养。对鹅群抽样称重,分析鹅生长情况 。若生长过慢,要找出原因。饲养期28~60日龄为生长高峰期,60日龄以后,生长开始减慢,70日龄可将群鹅出售上市。

  5. 饲养员必须加强巡栏,注意观察鹅只状态,发现早期病鹅及时隔离和治疗。检查和发现病鹅的最适时间是每天早晨天刚亮、中午、深夜及两次喂料之间,此时鹅群正处于休息、睡眠中,病鹅容易表现出各种异常状态,易于发现刚病或有轻微病症的鹅。

  6. 在饮水中加入抗菌药物,如氟哌酸、恩诺沙星等,从1日龄开始,连用1~3天。能有效地控制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等。

  7. 仔鹅25日龄用吡喹酮10毫克/公斤体重驱绦虫。如果仔鹅水草食得多,应全群服用驱虫药1次。

  8.做好消毒工作,减少禽出败、黄曲霉菌病的发生。一旦发现病鹅应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鹅的饲养管理技术

  1、雏鹅饲养。将雏鹅放养在铺有干净垫草的草圈内。雏鹅出壳24小时后喂凉开水,每天喂2—3次。当3—4日龄出现啄食行为时,取用水浸泡的碎米1份,加切成细丝的青料5份,拌合饲喂,每日喂3—5次。一般10只3—4日龄雏鹅日耗料50克。5叫o日龄时,用自配饲料(米糠80%、豆饼20%、矿物质及维生素添加剂0.1%)与碎米按1:2的比例混合后再与草料按1:3的比例搭配饲喂,每天喂5—7次,10只5叫o日龄雏鹅日耗料约60克,草500克。在雏鹅的饲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寒、防湿和气温的突变,以免因感冒造成大批死亡。保暖、防挤压,还要防止老鼠和其它兽类的伤害。在什篓中垫干草或破布保温,勿用发霉的稻草垫窝,以免发生霉菌病,造成雏鹅呼吸道感染。每次喂料后必需饮水。

  2、成鹅饲养。母鹅产蛋期的饲养。产蛋期每天早、中、晚各饲喂1次,白天上、下午可各放牧1次,每只早晚各补饲谷粒25克,每只每天耗青草750~1000克,料150~175克。每次喂饲后均让其充分饮水。种鹅公母按1:5的留比饲养,最好放牧饲养,早晚适当补料,能达到生长快、耗料少、效益高的目的。

  旱地圈养的,天热时应圈于荫棚下,并保证充足的饮水,避免成鹅中暑。

  鹅的常见疾病

  1、禽流感,多种家禽急性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病,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鸡冠与肉垂水肿、发绀,伴随着大批死亡,数天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养殖场应该及时接种疫苗从而达到防止禽流感发生的目的。按照国家规定,凡是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其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这样,可以尽快扑灭疫情,消灭传染源,减少经济损失,是扑灭禽流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坚决执行。

  2、小鹅瘟,它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为严重下痢,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便,鼻孔流浆性分泌物,时时摇头。有的鹅没有发现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防治:在孵化前1个月给产蛋母鹅肌注种鹅用小鹅瘟疫苗,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小鹅瘟疫苗,或皮下注射小鹅瘟血清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小鹅瘟血清皮下注射可治愈。

  鹅副粘病毒病,该病是1997年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粘病毒所致烈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各种日龄和各品种的鹅群均有高度易感性。症状为潜伏期3~5天,拉稀,白色、黄色、绿色及红色稀粪,精神委顿,眼有分泌物,行走无力,随水漂流,部分鹅后期有扭头、转圈等神经症状。10日龄雏鹅有甩头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一般发病后6~7天有好转,9~10天康复。本病无特效疗法,只能通过疫苗进行预防。

  3、鹅大肠杆菌病,该病根据发病的年龄,侵害部位及其它疾病混合感染的不同情况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本病主要与不良的饲养管理有关,被病鹅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病的防治: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4、霍乱(巴氏杆菌病),症状为口鼻流出粘液或泡沫,排出绿色或灰黄色稀便,食欲废绝。治疗:环丙沙星,每升水0.05克;氟哌酸,每千克饲料0.2克。

  5、曲霉菌病,是由烟曲霉菌、黄曲霉病、黑曲霉菌等所致的一种家禽常见霉菌病。雏鹅对烟曲霉菌最容易感染,常呈急性暴发,发病率很高,可造成大批死亡。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是引起该病暴发的主要诱因,尤其育雏室内温差大、通风换气不良、过分拥挤、阴暗潮湿,以及营养不良等因素都能促使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本病通常多发生于梅雨季节。本病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用制霉菌素防治本病有一定的效果,剂量每100只鹅一次用50万单位,每天两次。此外克霉唑,硫酸铜也有一定的效果。

  6、鹅球虫病,寄生于鹅的球虫有16种,最常见的为肠球虫。各种年龄鹅都可感染,幼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症状:摇头,口流白沫,伏地,颈下垂,排血水样粪便。防治:做好养殖场严格消毒工作,氨丙林,每千克体重250毫克,拌料,连喂三天;氯苯胍,每千克体重10毫克,拌料,连喂三天;球虫宁,每千克体重30毫克,拌料,连喂三天。

  7、绦虫病,该病是由矛形剑带绦虫等多种绦虫所致的鹅肠道寄生虫病。患病鹅鸭表现为消瘦、精神萎靡、离群静坐、翅膀下垂、脚软、走路摇晃、甩头、运动失调,两脚作划水动作,麻痹由两脚开始,发展到全身,向后坐或倒向一侧而死亡,排出的灰白色稀粪中常见乳白色绦虫节片。防治:吡喹酮,每千克体重用药30~40毫克,一次拌料投喂;灭绦灵片,每千克体重用药50~60毫克,一次拌料投喂;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用药10~25毫克,一次拌料投喂。


猜你感兴趣:

1.鹅的养殖方法

2.土鹅养殖方法

3.大白鹅饲养方法

    132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