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收藏>

鉴别银元的窍门

流基分享

  银元有着很大的收藏价值,那么我没在收藏银元时要怎么鉴别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银元的鉴别窍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银元的鉴别技巧

  银色

  银色,即是银圆呈现出的金属色彩。真银圆的银色白色中透着滋润,光泽柔和,颜色中透出一种自然沁色。假银圆虽是白银制造,但是由于金属成分的配方,它的银色和老银圆有着差异,一般是白里透着青,光泽较强,颜色生硬刺眼,用行话说:就是带“贼光”。这一点通过多观察,比较容易掌握

  声音

  敲击真银圆,声音的频率较低,会发出绵长柔和悦耳的声音。假银圆由于金属成分配方的问题以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它的声音总是比较尖细,声音的频率较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真银圆也有声音不好的情况,俗称“哑版”。声音,只是鉴定银圆的依据之一

  包浆

  银圆的包浆是银圆在流通使用的过程中,表面因氧化而产生的一层深色附着物。它非常薄,但是性状很稳定,不容易掉色。现代的假银圆采用电脑、红外线扫描等技术制造模具,其重量、图案等都基本接近真品,所以包浆对于银圆的鉴定显得尤为重要。经我多年收集银圆,观察总结发现:真正的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其包浆附着物的状态比较疏松,呈油汗状物堆积,层次色泽非常丰富,这种现象在银圆的文字、图案、内齿的空隙中尤为明显。现代的假银圆,为了克服它银色贼亮的毛病,往往会用化学或者其他的方法给做上一层假包浆,这种假包浆在高倍放大镜下,显示出颜色单调、层次平淡,它实际上就是表面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颜色变化而已。掌握此要领对鉴定银圆非常重要

  边齿

  银圆的边齿有两大作用:防伪和防止盗取金属。在银圆的鉴定中,边齿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代高仿银圆的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就是边齿过不了关。真银圆的边齿整齐均匀、略带弧型,边齿细看好象是由两根细线组成一样。一般的边齿都有自然的磨损痕迹,在边齿内一般有包浆,即使你洗币也很难洗掉。假银圆的边齿不太整齐,不够均匀,不带弧型,很生硬,边齿内多有较新人为加工痕迹。多加观察,不难发现。

  机铸纹

  机铸纹是机制硬币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纹理。在硬币品相级别的评定中,机铸纹的表现状态是影响定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机铸纹鉴定银圆,一般收藏爱好者都不太熟悉。在此,我先介绍一下机铸纹的产生原因及其特点:银圆的制造机械是压力很大的液压机械,当银币的胚饼放入钢模后,机械向钢模施压,由于模具的体积是一定的,胚饼在模具中受到巨大的压力后,只会从钢模的中心向四周延展,从而产生一种从胚饼的中心(银圆的圆心)向圆周发散状的细微纹路,这就是机铸纹产生的原因和过程。现代假银圆虽然有的也是机器冲压成型,但由于其现代机械的先进条件,使它的压力远远达不到真银圆制造的压力,所以很难产生机铸纹。真银圆,带光银圆的机铸纹一般都非常明显。即使有使用磨损的银圆,虽然大面积的机铸纹已经不明显,但是在银圆的内齿周围,由于有内齿的保护,机铸纹不容易被磨损掉,只要仔细用放大镜观察,仍然是不难发现机铸纹的遗迹。

  注意改刻

  在现代的假银圆中,还有一种是用真银圆改刻而成的伪品。它一般是用普通银圆改刻成相近的珍稀版别。由于改刻的币体本身是真的,改刻的部位一般都比较小,又常常在改刻处做上伪包浆掩盖痕迹。容易使人忽略,麻痹性比较大,希望引起泉友们的注意。在市场上常见的有:北洋34年、29年改刻成北洋25年、26年的;江南甲辰改刻其它稀少年份的;甲辰“CH”版改刻“TH”版的;四川银币普通品改刻“点金”的;真品大头改刻签字版的;小头六角星改刻五角星的;湖北光绪改刻安徽省的…等等。鉴定这类伪品的要领是一定要熟悉图谱,多做细致的对比和观察,因为不同版式的银圆,除了改刻了关键部位外,在其它的文字和图案上总有细微的差别,就是改刻的部位的风格和银圆的整体也有一定的差异,只要仔细观测和总结,是不难鉴定的。

  银元的历史

  近百年来,银元一直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银元,起源于上海银饼。清朝末年,上海一些富商经营“沙船”生意,这种船专营由北方运盐到上海,由南方运黄沙到北方,这种黄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筑物的主要材料之一。这种运沙船厂,雇用大量员工,每月发工资时,为避免秤量碎银引起争执,故就让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铸银饼,规定每一银饼值白银5钱。目前在市面上见到的是清朝咸丰6年所铸。

  后来,墨西哥商人到中国购买物品,带进来墨西哥的银元,也叫墨银,它是用机器铸造的,分量更准确,每个含银7钱3分,库称是7钱2分,上面有一只鹰,俗称“番饼”,又称“鹰洋”或“洋钿”,有人甚至称作“番佛一尊”,可见当时一般人对银元的重视。 光绪年间,银元大量铸造,上面有一条龙,称为“龙洋”。民国初年,先后铸造有孙中山侧面头像和袁世凯侧面头像的银元,俗称“孙小头”和“袁大头”,重量均为7钱3分。 100个银元的重量有73两,不可能带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时,都用钱庄的“庄票”。银元放在身上,锵锵有声,白花花的光泽更是炫眼,所以携带大量银元容易发生事故,俗语“财不露白”,“白”便是指银元而言。

  20世纪初,一个银元可换128-140枚铜元;一个银元可买鸡蛋150个,或150根油条。 1935年前,中国的货币制度采取银本位,白银包括银两和银元。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后一律使用银元。而帝国主义国家由于实行金本位,所以白银属一般商品。 1933年上半年,世界银价一度从每盎司16.5便士上涨至20.5便士,此时中国一下子便出口白银3400万两。而那些帝国主义把中国的白银运到伦敦高价出售,每装运1000万银元,即可获暴利400万元。在1934年一年中,仅上海流出的白银至少有2亿多元。

  1935年11月3日,国民党政府公布“币制改革”的命令,决定由中央、中国、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白银收归国有。当时国民党政府一下子夺取了3亿多银元。并把法币定为一元合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但照当时市场的银价折算,每一元法币是一先令十便士半,这中间实际价值相差8便士。一元法币的实值已被压低了6角5分。法币政策的实施,从发行指数和物价指数看,通货膨胀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银元的鉴定妙招

  银元银元[1]的鉴别不外乎从声音、重量、外形、成色四个方面来鉴别:

  听声音:这是和有些玉器、瓷器一样的鉴定方法。听声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轻轻捏住银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银元敲击其边缘,听其声音进行鉴定,假银元音长尖高或低闷。成色高的银元声音一般都比较柔和悦耳,而成色差的银元由于含铜量高,所以声音短促浑浊。听声音是银元鉴定的主要方法。

  称重量:一般真银元流通时间长短有异,磨损程度各异。但同一品种、版别的银币,其质量不会相差1克。比如壹圆银币重量平均约26.5克,半圆重量平均约13.25克。成色为88%则定为真币。

  比重量:白银的比重为10.5,低于黄金、白金比重,而高于铜、铅、锌等其他普通金属的比重。由于假银元都掺入了较大比例的铜、铅、锌等其他金属,只要用同等体积的假银元与真银元比较一下,用手指轻轻一掂,就会发现假银元轻,真银元重。

  看外形:真币采用压力适度的冲压,将银币冷压成各种文字、图案、花纹,其色泽光鲜自然,纹饰深浅适度,边缘线条粗细均匀,间距也疏密一致。人像、发丝、胡须、穗芒等细微之处清晰有度,毫不杂乱。

  定成色:对不符合银元标准的银元进行成色鉴定。可用硝酸液点试法。先将某个部位擦拭干净或锉一小口,滴上硝酸后,如冒绿沫,其成色则不高。观其颜色,成色在92%以上的银元,其颜色基本不变。成色在90%的,其颜色为肤黄或呈浅褐色。成色为80%左右,其色泽呈黑褐色。成色为70%左右的,呈淡绿色。成色为50%左右的,则会呈深绿色。

  银元的收藏价值

  (1)早期银元

  在清代中期时,中国人开始仿外国的银元铸造银元。一种是用土法制范仿造外的银元。再有一种就是自己用土法制造一种和外国银元差不多大小,但图案却有自己特色的银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还在漳州铸造了漳州军饷银币。咸丰年间一些商号也铸造了供流通使用的银币。

  (2)中后期银元

  最早机器铸造的银元是光绪十年(1884午)铸造的,这种银币一共有五种,上面有吉林厂平的字样,分为1两、7钱、半两、3钱、1钱。背面有“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监制”的字样。这个时期总体可分成中央造币和地方造币厂铸造的银元两大系列,当时各地都有造币厂设立,铸造了大量的银元,而且每一个造币厂铸造的银元又不一样。

  (3)民国银元

  民国的银元流通最广的两种,一种是民国三年(1914年)政府规定铸造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单位为元,这就是日后人们十分熟悉的袁大头。另一种是1927年北伐胜利后,国民政府停铸袁头币,而改铸有孙中山头像币即“开国纪念银币”,反面为麦穗和“壹圆”字样。1932年以后将孙中山头像放大,反面是帆船图案的船洋。除了面值1元的银元以外,还铸造了大量银辅币,分5角、2角、1角等面值,称为角洋或银角。

  (4)苏区银元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行了银元约20余种。多集中在1931~1935年的四年里,品种虽然不多,但是其中所聚集的珍品之多,恐怕是其他任何省份银币都难以比拟的。1928年5月,井冈山造币厂开始铸造银币。造币厂采用墨西哥银币版,选用成色好的白银做原料,成色高、质地纯、重量不少十七钱二分,信誉好,故深受广人民众欢迎。其中最为稀罕的有:1931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列宁像一元币、1931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马克思像一元币、1935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元币、1931版平江县政府一元银币、1931版湖南省苏维埃一元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于1932年、1933年发行二角币两种,是迄今最为多见的苏区银币。

  (5)外国银元

  清代中期,英国、荷兰、西班牙等与中国贸易增多,一般均以银币支付,流入我国的外国银元,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西班牙、比利时、沙俄、法国、荷兰、日本和墨西司银元等。其中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流通面最广。清末,外国银元在我国所占的货币比重为43.33%;在当时,外国银元和外国钞票占了我国货币比重的一半。这些银元在兑换时经常出入钱庄,而钱庄为鉴别真伪,早期采用戳印的方法,时间一长,其上伤痕累累,这种情况多见于本洋,上有山、子、工、大、同、恒、星点等戳印。

  (6)银辅币

  银辅币系指币值分别为库平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及五钱、四钱、三钱、二钱、一钱、中圆、半圆、伍角、贰角、壹角、贰毫等币值之银币。民间称之为“小洋”、“银角”、“毫洋”等。中国各地货币流通领域中,银质辅币所占比重远大于银质主币的现象十分普遍。广东、福建、广西、东三省等地绝少铸造银质主币,流通使用的多为贰角型及壹角型银币。


猜你感兴趣:

1.钱币的基础知识

2.古币的鉴别方法

3.自己怎样辨别银子真假

4.收藏古币有什么价值

5.辨别五帝币的技巧

6.银元宝的鉴别方法

    1018875